方寸間的文學豐碑——《中國古代文找九宮格空間學家》留念郵票及郵品側記–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7d0eab007c4a9.43904221.

中國古代文學館作為守護文學遺產、弘揚文明精力的國度級機構,一直肩負著傳承與活化文學資本的主要任務。2024年10月15日,由中國古代文學館領銜謀劃、監制并深度介入的《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及配套收藏冊、首日封正式刊行,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文學大師的精力風采與文學成績凝集于方寸之間,完成了文學經典與郵票藝術的跨界共識。此次一起配合不只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館在學術研討、資本整合與立異傳佈中的感化,更以“國度手刺”為載體,為文學精力確當代傳承開辟了新途徑。

文學經典是人類精力文明的結晶,文學家是時期魂靈的書寫者。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與曹禺,既是五四精力的火把手,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奠定人。他們的作品承載著平易近族感情的厚度與思惟提高的氣力,已成為中華平易近族的精力豐碑。若何讓這些文學大師的精力遺產跨越時空界線,以更輕巧的姿勢融進今世生涯?中國古代文學館以郵票為媒,交出了一份立異答卷:從選題論證到design落地,從館躲活化到數字化賦能,文學館全部旅程主導,將學術威望性與藝術發明力深度融會,終極使這套留念郵品成為文學與藝術的“雙星合璧”。

“經典抽像+文學符號”的郵票password

《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的出生,始于中國古代文學館的學術建議。2024年適逢巴金生日120周年,為體系梳理“五四”以來的文學頭緒,文學館結合中國郵政提出以“魯郭茅巴老曹”群像為焦點,謀劃首套古代文學家主題郵票。作為監制方與學術領導,文學館供給了六位作家的生平檔案、手稿、照片等可貴史料,組織專家團隊對每位文學家的精力特質停止深度解讀,確保郵票design既有藝術沾染力,又具汗青真正的性。

在視覺浮現上,文學館主意以“經典抽像+文學符號”為焦點design理念。如許的design計劃使得這套郵票不只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還深入表現了每位文學家的奇特特性與精力尋求。手繪肖像以細膩的筆觸和活潑的臉色,捕獲文學家們的神韻,讓人仿佛可以或許穿越時空,與這些文學大師停止心靈的對話。佈景中模糊顯現的作品書影,好像一部部微縮的文學史,將文學家的創作成績與精力尋求奇妙地融進郵票之中,使得郵票成為一種奇特的文學記憶與傳承載體。

design師趙建成師長教師(中國藝術研討院)的畫筆付與了這套留念郵票以復古典雅的藝術基調,采用“中西合璧”的藝術說話,以傳統水墨勾畫人物輪廓,輔以平面光影外型,使六位文學家的抽像既具西方意蘊,又浮現代質感。“在墨色的濃淡變換襯著中,展示出文學家的風度神情。”現在浮現給大師的這六幅作家肖像,顛末文學館謀劃團隊、design師與作家家眷有數次的砥礪與打磨。翻看現在的任務微信記載,還保存著大師為人物神志、面部線條、舉措視角等年夜鉅細小細節的“吹毛求疵”。“一萬小我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異樣,這些文學大師在分歧群體心目中的抽像也不盡雷同。好比魯迅,在大眾眼中,魯迅是“平易近族魂”,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凝重冷峭的抽像,而家眷則盼望可以或許表示其“和氣”“慈愛”的一面,若何協調各方面的看法并精準“拿捏”文學巨匠們的精氣神,對于design師來說確切是不小的挑釁。

現實上,每一幅作家手繪肖像皆是以中國古代文學館館躲作家照片作為“原型”底片。如魯迅肖像的原型是拔取1930年魯迅特地為五十歲生辰所攝照片,這是魯迅最為深刻人心的抽像:身著長衫,神色儼然。這大要也是魯迅最為愛好的一張照片,曾送給馮雪峰等先生及友人。照片上有其親題“魯迅 一九三〇年玄月二十九日照于上海,時年五十”的字樣。翻查魯迅日誌,在1936年9月24日誌:“本日為陰歷八月初三日,予五十歲生辰”,25日誌:“午后同廣平攜海嬰往陽春堂拍照”(《魯迅選集》第1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照片上所題“玄月二十九日”能夠為取回照片后題字的時光。郭沫若肖像的原型則是拔取了其暮年尺度照,身著深色西裝,佩帶眼鏡,神色溫和,氣質儒雅;茅盾肖像的原型是攝于1960年月初的照片,眼神深奧,臉色恬然;巴金肖像的原型是暮年攝于1990年頭笑意盈盈的照片,暖和慈愛,極具沾染力;老舍肖像的原型照片意氣風發、豪放瀟灑;曹禺的原型是一張暮年照片,雙手拄杖,面龐穩重。

值得一提的是,郵票中的每一處細節都暗含深意,佈景奇妙融進了每位文學家的代表性作品書影及書法元素。它們皆源自文學館的獨家館躲。這些design不只讓郵票成為微型文學史,更將文學館“守護文脈、活化資本”的本能機能表現得極盡描摹。魯迅郵票的佈景為《呼籲》《徘徊》的第一版本書影和《無題·慣于永夜過春時》《自題小像》兩首書法作品;郭沫若則選用《女神》《屈原》《前茅》三作書影;茅盾郵票則拔取《半夜》《蝕》的書影,還特殊浮現了茅盾親題《小說月報》刊名封面——這份由他主編的刊物曾是新文學的主要陣地,標識其作為小說家與出書家的雙重成分;巴金郵票為《家》《冷夜》《第四病室》《消亡》四作書影;老舍郵票為《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三作書影;曹禺郵票則選用經典的文明生涯出書社第一版《曹禺戲劇集》中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三作書影和《膽劍篇》書影。在這些文學元素的選用上,盡量顧及作家的各個方面成績,與文學家的肖像相得益彰,配合組成了一幅幅活潑的文學畫卷,使郵票不只具有欣賞價值,更富含深摯的文明內在。

首日封與收藏冊:館躲資本的立異轉化

為拓展郵票的文明內在,中國古代文學館進一個步驟施展資本上風,主導design了《中國古代文學家》首日封與收藏冊。首日封上的六位作家舊居手繪,均為文學館謀劃監制。收藏冊內頁展現了館躲珍稀文獻的高清記憶,同時文學館學術團隊為每位文學家撰寫的生平簡介,融會了最新研討結果,使郵冊兼具加入我的最愛價值與學術深度,為讀者供給了周全清楚文學巨匠及其作品的窗口,讓館躲資本以全新的情勢得以傳承與立異。尤為主要的是,文學館經由過程數字化技巧將覺醒的躲品轉化為郵品design的靈感源泉。例如,《半夜》《四世同堂》等作家手稿的保管修復與高打掃描,均由文學館相干完成;收藏冊中交叉的代表作書影,則來自館內數字化檔案庫。這種“學術+技巧”的雙重賦能,讓郵票不再是靜態的圖案,而是靜態的文明敘事。

首日封作為郵票刊行的配套產物,往往以優美的design和奇特的留念意義而遭到集郵喜好私密空間者的追捧。在首日封的design上,不只融進了郵票主題相干的文學元素,還奇妙地聯合了刊行每日天期等信息定制專屬郵戳,使得每一枚首日封都成為唯一無二的文學留念品。別出心裁的是,謀劃團隊為六位文學大師各自定制了專屬首日封,在首日封右側郵冊粘貼響應作家郵票,左側特別手繪了作家舊居,分辨為位于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的“魯迅舊居”、北京西城前海西街18號的“郭沫若舊居”、北京東城后圓恩寺胡同的“茅盾舊居”、上海武康路113號的“巴金舊居”、北京東城豐盛胡同19號的“老舍舊居”(“丹柿小院”)、天津河北區平易近主道的“曹禺舊居”,細膩地勾畫出六位文學巨匠的舊居風采。每一幅手繪都包含著對文學巨匠深深的敬意與悼念,將舊居的奇特神韻與汗青沉淀展示得極盡描摹。這也極年夜增加了首日封的加入我的最愛價值。這些首日封不只記載了郵票刊行的汗青剎時,更成為了文學精力傳承的主要載體。

郵票收藏冊則是對郵票及首日封的周全收錄與展現。筆者作為特約撰稿人,介入了收藏冊的design與制作。現實上,郵冊的design計劃曾幾易其稿,終極決議以《新青年》雜志封面的版式作為design靈感,奇個人空間妙地融進郵封爵面design中,以復古的色彩和簡練的線條,付與這本收藏冊以汗青的厚重與文學的典雅,也以此向中國新文學的起源地致敬。郵冊內的每一頁都特別布局,內嵌三張年夜版票與六枚首日封,參差有致,既展示了郵票的優美,又凸顯了首日封的奇特魅力。自己為每位文學家撰寫了具體的文字先容,尤為可貴的是冊內印制了中國古代文學館所躲可貴文學材料,如魯迅和郭沫若的書法作品、茅盾的《半夜》手稿(原名為《落日》)、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等,講述郵票背后的文學故事,讓讀者在觀賞郵票的同時,也能深刻清楚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生平業績,感觸感染到文學精力的傳承與弘揚。

在搜集收拾資料時,筆者偶爾看到了一枚刊行于2000年5月23日的《中國古代文學館新館舍開館留念》郵資封,并蓋有文學館“逗號”館徽的留念郵戳。本年是中國古代文學館從萬壽寺遷至芍藥居的第25個年初,也是文學館建館40周年。這枚郵資封的萍水相逢,好像時間信使,將文學館的汗青與此刻慎密相連,而《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與郵品的刊行,亦是中國古代文學館與郵票文明的“再續前緣”。

汗青回響:文學巨匠的“郵票人緣”

在這六位文學家中,魯迅與郵票的緣分最為深摯。中國最早刊行的魯迅留念郵票是1946年10月19日西南束縛區旅年夜郵電總局刊行的一套三枚《魯迅去世十周年事念》,采用偽滿郵票加蓋“魯迅去世十周年事念”“暫作壹圓”“暫作伍圓”“暫作拾圓”等字樣。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后,初次刊行留念魯迅的專題郵票是1951年刊行的一套兩枚“紀11”《魯迅去世十五周年》。此后也多以生日、去世周年為節點刊行留念郵票,如1961年刊行的一套一枚“紀91”《留念魯迅出生八十周年》郵票、1966年刊行的一套三枚“紀122”《留念我們的文明反動前驅魯迅》郵票、1976年刊行的一套三枚“J.11”《留念中國文明反動的主將魯迅》郵票、1981年刊行的一套兩枚“J.67”《留念魯迅生日一百周年》郵票。此外還有1991年魯迅生日一百一十周年刊行的“JF31”《中國新興版畫活動六十周年》留念郵資封上所印制的李樺作《魯迅師長教師在木刻講習會》版畫。2024年10月15日刊行的一套六枚《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志號2024-22),是魯迅時隔30余年后的再次“觸郵”,足見可貴。

除魯迅外,郭沫若、茅盾、老舍也曾先后登上過“國度手刺”,如1982年刊行的一套兩枚“J.87”《郭沫若出生九十周年》郵票、1986年刊行的一套兩枚“J.129”《茅盾出生九十周年》郵票。頗有興趣味的是,在“J.129”這套專屬留念郵票前,茅盾的名字便以特殊的方法呈現在了“J.67”《留念魯迅生日一百周年》郵票上。1981年頭“J.67”的design師張克讓曾造訪茅盾,請其為這套郵票題字。1981年1月27日,茅盾得病題寫了“魯迅師長教師生日//一百周年年//茅盾//一九八一年玄月”,此中“年”字寫了兩個,請design者遴選,題名為玄月,則是由於魯迅生日為玄月的緣故。兩個月后,茅盾便與世長辭,印制在“J.67”郵票上的“魯迅生日一百周年”的字樣,是他平生最后的題字。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郵政曾于2019年2月3日刊行過“JP245”一套一枚《老舍生日120周年》留念郵資明信片,但《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古代作家抽像初次以郵票情勢浮現在大眾眼前,對文學喜好者與集郵喜好者而言,無疑是一次可貴的文明盛宴。此外,中國郵政還曾于1989年刊行過一套兩枚“J.157”《瞿秋白同道出生九十周年》郵票、2024年10月28日刊行過一套1枚“JF153”《葉圣陶出生130周年》留念郵資信封。

《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的文學家們的“郵票人緣”不只是作為票面上的“配角”,他們自己年夜多也是“郵迷”。在以手札為重要通訊方法的時期,郵票是生涯中極為日常的存在,不只是郵資的憑證,更是生涯的興趣、審美的享用與感情的傳遞。據許廣平回想,“魯迅本身沒有搜集郵票的愛好,但對喜教學好集郵的人,他是努力賜與便利的”,暮年因孩子海嬰熱衷集郵,魯迅也開端四處“網羅”。因此在聚會場地魯迅的日誌、手札中,常有郵票的身影。風趣的是,魯迅曾為搜集留念郵戳,甚至想出給本身寄信的措施:“國慶日休假。上午雨止。寄許季上信,又自寄一信,以欲得本日特殊留念郵局印耳。”(1913年10月10日日誌,《魯迅選集》第15卷)再好像老友許壽裳的通訊中,也常會商集郵事宜:“此刻將《淑姿的信》一本,另行寄上,內附郵票一批,japan(日本)者多,滿郵只一枚,因該地無書出書,與內山盡少交往也。此外列國郵票,當隨時留意。”(1932年9月28日信),“郵票已托內山夫人再存下,便中呈寄。頃得滿郵一枚,便以附上”(1932年11月3日信),這般各種。

郭沫若與郵票的緣分也極深。《集郵》雜志創刊于1953年10月,是我國集郵史上的里程碑,1959年4月,郭沫若曾為該刊題寫刊名,沿用至今。同年,又為北京郵票廠題寫廠名。郭沫若的墨寶也曾屢次呈現在郵票上,如為1978年刊行的一套兩枚“J.34”《中日戰爭友愛公約簽署》郵票題字“中日兩國國民生生世世友愛下往”,不乏其人。依據一份檔案資料所示,郭沫若與茅盾也曾親身介入design、核定過刊行于1960年7月30日的一套兩枚“紀81”《中國文學藝術任務者第三次代表年夜會》留念郵票,茅盾在文件上簽批“批准郭老的看法”,“我同意用斑紋金石圖,有平易近族風味並且慷慨”,“斑紋金石圖”的design者即是郭沫若。

巴金和老舍更是資深集郵喜好者。巴金躲有浩繁可貴的郵票,也曾兩次陪伴japan(日本)老友中島健躲在北京選購郵票,并悉心搜集同友人往來函件所用郵票,甚至以兒子集郵為由請對方寄還,如1982年9月6日致japan(日本)島田恭子的信中寫:“昨天寄上一冊《序跋集》,請收下。這是比來在廣州出書的,有些序跋仍是第一次選在集子內的。書到后,請將包封下面的中國郵票剪下寄回,由於我的兒子是一個集郵者”(《巴金選集》第24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94年版)。老舍喜好普遍,集郵亦是其一,也熱情于集郵工作,曾在《集郵》雜志1958年第11期頒發短文《我們的郵票》,1959年又為《集郵》雜志題打油詩一首:“集郵長常識,嗜愛頗高貴,切莫往居奇,賺錢代觀賞”,以提倡傑出的集郵品德。

師長教師們曾孜孜于集郵的經過的事況,佈滿了興趣與溫情。現在他們成為郵票的“配角”,被雕刻于方寸之間傳播于世,為有數郵迷和文學喜好者所寶,如有知,定會覺得欣喜。這不只是集郵的樂趣,更是一種文明的承傳。

從謀劃到首發:文學館的文明擔負

在郵票首發典禮的準備中,中國古代文學館再次彰顯其文明影響力。北京首發典禮設于中國古代文學館內,各地云集呼應,紹興、上海、桐鄉、潛江等郵政部分與本地作家舊居聯動,于2024年10月15日同時舉行了《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的首發典禮,構成全國性的文明共振。600萬套的刊行量、6個月的限時出售,豐盛優美的配套郵品,讓這套留念郵票成為“景象級”文明事務,不只激發了郵迷們的熱鬧追捧,更在文學界和文明範疇掀起了普遍會商。

中國古代文學館為首發典禮特別布置了運動現場,以辦事寬大郵迷和文學喜好者。郵票design師趙建成和收藏冊、首日封design師王國政為一年夜早慕名而來的郵迷們簽名。近水樓臺先得月,筆者也有幸加入我的最愛了首套由趙建成師長教師親筆簽名的留念郵票。此外,文學館還特地謀劃定制了首發日專屬留念章、巴金手印章、郵資機戳、凸版明信片印刷機等,使得這套郵票的加入我的最愛價值倍增,吸引浩繁喜好者爭相打卡。此次六位文學家以群像呈現的留念郵票,是中國古代文學同郵票的一次深入互動,也是文明資本的多前言轉化,文學館應用數字化方法讓底本沉靜的躲品煥發重生。那些雕刻在方寸之間的文學記憶,終將在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

現在,郵票業已漸次褪往其基礎效能,不再僅僅是一種簡略的郵資憑證,而是承載著豐盛的汗青、文明和藝術價值。每一枚郵票都是一個故事,一段汗青的縮影,它們以奇特的藝術表示情勢,將文學、藝術、汗青等元素融為一體,讓人們在觀賞郵票的同時,也可以或許領略到此中包含的文明內在。這種文明任務的傳承,不只讓郵票及郵品成為了一種具有加入我的最愛價值的藝術品,更讓其在古代社會中施展著不成替換的感化,仍然堅持著奇特魅力。跟著時期的成長,郵票的design和制作也在不竭立異,但無論其情勢若何變更,它承接文明傳承的任務持之以恆。

中國古代文學館的深度介入,使《中國古代文學家》留念郵票及郵品超出了傳統集郵的范疇,成為一次文明傳承的“破圈”試驗。從學術領導到資本供應,從創意謀劃到大眾教導,文學館一直是背后的焦點推進者。中國古代文學館聲譽館長巴金師長教師曾說,“把心交給讀者”,我想,加入我的最愛郵票,亦是加入我的最愛文學家的心。

(作者系《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編纂)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